“SENSING SPACE”展览, 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画廊

(英国伦敦, 2014)

<
>
□   有关展览

“Sensing Space”是由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所主办的一个展览,主要是由主办单位从世界各地挑选出适合这次主题,不同国籍的建筑师参加。主要参加的建筑师有七位: Li Xiaodong (李晓东), Grafton Architects, Diebedo Francis Kere, Kengo Huma,,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Alvaro Siza, Eduardo Souto de Moura

这次的展览“Sensing Space: Architecture Reimagined、感知的空间: 建筑的重新想象”所设定的任务与企图如同画廊馆长Kate Goodwin所提: 这个展览的核心是希望能在之中产生交互影响的三个要素: 物理空间的本质、我们对于它的感知能力、以及它能被唤起的力量。

我们希望能在传统的画廊环境里,特别是在皇家艺术学院这样的一个雄伟的艺术展览空间中、能唤起建筑的经验及潜藏的力量。因此不同于一般大部分由图面、照片、及模型所组成的建筑展览,这个展览要求展览本身能够不仅只是强调出对于建筑在功能或纯粹视觉上的观点,同时也能够变成是提高我们对于所居住的环境空间在感知能力上的方法。因此此次展览的主要课题为: 是否这个展览的设计能够鼓励参观者提出他们对于建筑想法上的问题,以及这些经验是否能够唤醒他们对于周遭,不只是在画廊里面,同时也对于之外的空间的感知能力?

□   有关空间想法

东方与西方在空间观念上有清楚的不同,西方倾向将世界看成是由主观感知的一系列的客体,而在东方或是中国则是倾向不区分主体与客体。所以西方的建筑一般是从人的视角观察建筑的透视视角开始发展、而中国的建筑则认为建筑是某种可以从内部被感受的事物的观念开始发展。

所以在中国的空间里所注重的焦点多集中在于无形而不是有形的物体上;如同中国的绘画,画面上留白与描绘的部分是一样重要的。例如在一幅游动的鱼的水墨画之中,画中游动的鱼是意象上是重要的部分,因为我们可以从其背后留白的部分推断出水的型态;因此如果空间是为了变成一个可以满足物理经验的时候,留下想象的空间就变成是重要的;例如北京紫禁城的空间序列,是有关为了体验空间之后的空间、空间、的空间,而不是一个个体的建筑物。

对于这个观念,中国古代的一位哲学家,老子,曾明确的提出与阐明过: “重要的并不是承载的对象,而是被承载的内容”;而中国传统住宅的合院空间类型也可以作为其例。

□   有关"感知的空间"

about 概念 - 找不到、找的到

空间是透过想象与真实之间的对话来感知的;就如同作家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去发展及重新解释自己经验中的真实来创作。而我们的身体里面有数以百万计能取得有关我们周遭环境的讯息并传送回至我们大脑的传感器,就如同扫描我们周围事物并将讯息传回的阅读机。因此如何能藉由空间的感受去刺激这些身体的传感器,是这次设计最主要的任务。

这个空间的装置主要是由两个部份所组成: 前半部是一个由白色发光的地板及用纤细的树枝组成的墙体所构成的迷宫空间;而后半部则是一个打开,地上铺着卵石的禅院空间。两个部份不管是空间的构成或是氛围都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主要是希望藉由创造对比反差强烈的空间状态来刺激参观者能对于空间能产生一种”刺痛的知觉感”;而之中大部份的效果是来自于当通过空间时,之间所改变的氛围对身体感知所造成的影响。

简单来讲,这个空间装置设计的主要的核心概念就是“透过陌生化来刺激感知”。

about 过程

整个经验起始于从外部忙碌的Piccadilly大道,进入Annenberg 中庭、然后是18世纪的宫殿、在向上推至雄伟的楼梯间,最后进入19世纪的画廊。在街上你会有一种来自于不同的喧哗与背景相异的行人,及城市肌理所混合而成的感受;而进到画廊里面的感觉则是很纯净。基本上这个由外到内的过程已经是有一个丰富的序列了。

当参观者进入展场的空间装置后,对他们来说感觉会像是一场发现之旅。在过程中偕同一种感知: 有一个另类的世界正并排于他们的路线运行,且与它相互交叉。顺着这个方向在这个路线上,如同在中国卷轴画中所描绘的意境,不是每件事在同一个时间都是可以被看见及清楚的,它是需要通过时间在过程中来领会的故事。

带有隐喻性地,在通过这个空间的过程里面,你会如同走在一个由发着光的白色地板及由纤细的树枝墙体构成的迷宫所诠释的“下着雪的森林夜晚”里面;产生一种方向感迷失的知觉。而在这探索之中,偶然会发现代表着提供希望及意外惊喜的壁龛。

在这个前半部的空间里面,我们创造了进入禅院前错综复杂有如迷宫般的过程途径。而在迷宫的终点,会抵达一个视野清楚开阔、能激发灵感的禅院。这一系列的经验,会让参观者最后能创造出他们自己内心的景色印象。

对比禅院与迷宫空间的差异;在一开始进入的迷宫空间,不管是尺度、距离、组织都是一般所熟悉的,也被清楚的定义了出来,但其空间的构成会造成参观者丧失方向感。而在之后的禅院里面则会带给参观者一种新的开阔性感受及在感知上的启示。透过这样的对比反差及在空间中流动的能量,会吸引参观者在这样的经验里面去思索并提高自身的察觉力。从一个”认识论”的观点来看,它会引导参观者去思考与理解,而从”盲目”变成具有”知觉”。

另外会使用树枝是因为这是一般不被预期在建筑中会看到的自然材料;而在不预期的环境里,用非惯例的手法来运用这些一般熟悉的材料,能够产生出相当作用及效果。而在禅院里也使用了镜子的元素,因为它具有能改变空间感觉的力量,能使物质的墙体变成了类似幻觉的东西。因此就算空间是被局限与围住,它也能感觉是被延展及扩大的。在中国,镜子常被使用于在本质上是有关环境与流动的能量的风水之上。

在我的观点里面,所谓的创造力,并非只来自于一种原创,它也会来自于对一般对象或材料的再理解及重新运用。在这个展览里面,我尝试在一个人造环境里去创造一个看似自然的环境;而这些自然的东西,当你在乡村的时候却可能会不自觉的尝试去忽视。

□   结语

这次展览的设计,不同于大部分的建筑设计任务有被具体指定的功能及内容,更多是有关美学的经验。在一方面上它是简单的,因为不需要思考现实上需要面对的议题,但另一方面却是困难的,因为要创造一个能让人感动有魅力的空间;参观者他们期待着一些东西、但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

所以对我来讲要如何激发出他们的好奇心及如何在他们身上产生出我所想要制造的那种冲击是我最关心的;基本上所有的设计都是围绕在这个核心的想法上来发展及成形的。